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大秦始皇后第43节(2 / 2)


  姚贾恍然大悟,立刻拱手道谢:“多谢指点。”

  韩仓笑着点头,心安理得地收下了姚贾贿赂的财物。

  姚贾离开后,立刻命人将消息传回秦国。

  嬴政得知消息,更是喜不自胜。他一边命王翦鸣金收兵,暂时停止进攻,暗中给予赵王搞事儿的机会;另一边又通过姚贾之口,亲自向郭开承诺,等赵国灭亡之后,会立刻将其迎入秦国并以九卿之位道谢——

  区区一个九卿之位若能换赵国提前灭亡,减少秦国损失,于嬴政而言简直是这世上最划算的一笔买卖。

  郭开本就对赵国、赵王没什么感情,免除后顾之忧后,自然要向秦国展示自己的能力。

  他比韩仓更懂赵王迁,于是很快向赵王迁进谗言:“听闻武安君在前线与秦国王翦对峙,明明有极大的胜率也不曾主动出击,而是死守荒野。恰好最近听闻武安君有意图谋反的传言,微臣想着,此事未必没有半点儿根据,不妨试探一二。”

  韩仓散布的流言,赵王迁本也相信了大半。

  所以在听闻王翦停止进攻后,赵王迁便迫不及待地派人去往前线,命给李牧带兵回援,最好能将邯郸城外驻扎的、让他寝食难安的杨端和及其麾下士兵彻底赶走。

  可此时带兵回援邯郸无异于将大片国土拱手让人,其中甚至还有李牧的根基代地。

  李牧麾下代北军,近乎大半士兵都来自于代地。

  若代地被秦国夺走,代北军还有几个甘愿为他上阵杀敌?真到了战场上,只怕王翦提上一句“你家人在我们手上”,所有代北军士兵都要缴械投降。

  他又不是傻了,怎么可能自掘坟墓?

  但此举落入赵王眼中,无异于成了他不敬赵王、意图谋反的佐证。

  恰在这时,郭开再次发力——

  他直接派人伪装成代北军,跑去软禁赵嘉的宅邸意图将其带走,另一边却又派人早早在路上埋伏,提前将人“抓住”,进而造成李牧想要将赵嘉从邯郸城接走,将其迎入代地自立为王的假象。

  赵嘉就是赵迁心中的一根刺,他不但在赵国内的名声比他好,还是原配嫡子,原本板儿上钉钉的继承人,在国内有着相当多的支持者。

  赵王近乎暴怒。

  姚贾又找上郭开,请他代自己向倡后进上大笔钱财。

  郭开秒懂,偷偷带着钱财找上倡后。

  倡后玩弄阴谋诡计还行,对国内局势与战争布局完全不懂,所以拿到钱财后便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在赵王迁耳边说了李牧许多坏话。

  赵王迁这才知道,原来当年倡后刚得先王青睐,尚未入宫之时,李牧就曾劝阻赵悼襄王不要将其收入宫中。后来倡后构陷赵嘉,得封王后之位,远在代地的李牧也曾派人传达自己并不赞同的意思,若非赵悼襄王坚持,赵迁根本就不可能成为赵王。

  所有自己信任的人都在说李牧坏话,也都认为李牧有谋反的意图,赵王迁至此,对李牧想要谋反之事深信不疑。

  他甚至不愿给李牧一个解释的机会,直接派遣赵葱及齐将颜聚前往取代李牧与司马尚,同时给二人下令——

  处死李牧!

  李牧发现二人来者不善,当即带着几个亲信逃跑。

  谁知赵葱二人反应更快,当即带兵一路追击,愣是在极短时间内追上了李牧。

  李牧不敌追兵人多势众,终究被斩落马下。

  临死前,仍挣扎着看向代地,似乎还惦记着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的代地百姓,至死不敢瞑目。

  ……

  赵葱与颜聚看着李牧尸体,许久后长叹一声,命人将其就地掩埋。

  ……

  李牧身死,自觉无力回天的司马尚被临阵换将后,径直逃出了赵国。

  消息很快传回秦国。

  即便是将李牧视为心腹大敌的王翦,得知其结局后也不免为其伤怀。

  ……

  嬴政就没那么多愁善感了,他几乎是在得知消息的下一刻,便立刻给王翦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拿下赵国!”

  第36章 057~060

  ==·亡赵·==

  张良得知李牧被杀的消息后,即便尚未深研太公兵法,其敏锐的政治触觉也让他察觉到了赵国即将灭亡的气息。

  他甚至与自己的同伴发出了与司马尚一般的感叹:“赵国若全力支持武安君抗秦,由于赵国内乱,也许仍旧无法避免赵国被秦国攻占的可能,但起码时间能支撑到明年,若是天公作美,赵国明年获得丰收,许是能支撑到后年也说不准。”

  “可赵王偏偏愚蠢地赐死了武安君李牧,他自断臂膀,秦国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

  “赵国,许是要不了半年就要步上我们韩国后尘了。”

  那人一开始还不相信:“李牧再厉害,也不过是一个领兵打仗比其他人更好的将军而已,赵国本就武将辈出,即便再找不到如李牧一般可以与王翦力抗之人,稍逊一线者总有不少,怎可能连半年都无法支撑?”

  张良摇摇头:“你与赵国上下犯了同样的错误。”

  “错误?”

  “是的,你们都忽视了武安君与代北军一直以来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张良说着赵国,心里却忍不住想到了自己的母国,“武安君不但个人才能出众,那代北军还是他一手从代地训练出来的,军中将士几乎个个从小听闻他的事迹长大,入伍后更是直接进入武安君麾下,在其带领下冲锋陷阵,北击匈奴,抵抗秦军。”

  “少了武安君,代北军不会有今日之赫赫威名;没了骁勇善战、悍不畏死的代北军,武安君也难以与秦军抵抗,打下如今名声。”

  张良扯了扯嘴角:“武安君一死,代北军也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