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大秦始皇后第44节(1 / 2)





  可偏偏,赵国唯有代北军能抵抗住秦军进攻。

  韩国一向弱小,国土又处于土壤肥沃的平原之地,除各国攻伐外少有需要动武的地方,所以国内几乎从未出过有名的将领。

  但前些年,韩国也曾出过一个可以改变韩国的人才——

  韩非,一个有才到能引来秦王嬴政派兵攻打,只为将其迎入国内为自己效力的人物。

  但这样的人物在韩国时,不但从未得到重用,秦军打过来后更是被韩王亲手送给了秦王,为秦国之强大添砖加瓦。

  这六国啊……

  张良摇摇头,突然心灰意懒。

  -

  事实正如张良预料那般,李牧一死,代北军瞬间大乱。

  被赵王迁派去接手代北军的赵葱与颜聚二人,在亲手杀害李牧后便被代北军视之为生死仇敌,根本无力掌控代北军。

  别说是对抗王翦了,就算是想带兵回援邯郸,也根本无人听命。

  原本鸣金收兵停止进攻的王翦突然出兵,直接打了赵葱与颜聚二人一个措手不及,偏偏代北军毫无战意,对上秦军后战斗力大打折扣,几乎瞬间溃败。

  交战一场,秦军一扫之前憋屈,将代北军打得落花流水。

  王翦也不知是否从李牧之死中得到了灵感,次日交战,于阵前喊话阶段特意命人在阵前大吼——

  “赵王杀李牧,是因李牧不听君令!”

  “你们可知君令为何?”

  “竟是那赵王被包围邯郸的杨端和将军吓破了胆,想要让李牧放弃代地回援死守邯郸!”

  “李牧为你们代地都丢了性命,你们难道还要为这么个贪生怕死、听信谗言、不顾你们家人死活的赵王卖命吗?”

  此话传入赵葱颜聚耳中,他当即意识到不妙。

  二人即刻下令命手下安抚士兵,直言秦军妖言惑众,阵前出言只为扰乱军心,其所言半个字也不能相信。

  可这话从两个杀死李牧的将领口中说出来,简直不要太滑稽。

  不但没人相信他们的话,代北军反倒觉得他们避重就轻、闪烁其词,认为秦军所言句句为真。

  于是代北军彻底没了战斗想法。

  若非他们从未有过不战而降的先例,只怕能当场给赵葱颜聚二人表演一个战前投降。

  可即便如此,赵葱与颜聚二人也明白大势已去。

  赵葱为赵国宗室,家人都在邯郸生活,尚且不敢因此而轻举妄动;颜聚本就是齐国人,家人至今生活在齐国,眼瞧着此战已经毫无胜利的希望,怎可能愿意将自己的性命赔在战场?

  于是这场交锋结束,不等赵葱反应过来,那颜聚便趁夜偷偷带着心腹跑了。

  赵葱次日得知此事,简直心神俱裂。

  他想要隐瞒这个消息,却不料胆小的心腹在惊慌失措之下不小心被人看出了端倪,于是不一会儿,主将颜聚已经连夜逃亡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代北军。

  主将逃亡是何等打击士气的事?

  代北军本就毫无战斗信念,此消息一出,别说战斗了,代北军一上战场,刚与秦军交锋便直接丢下了武器束手就擒。

  赵葱慌了,当即策马想要逃跑。

  王翦见状立刻带兵骑马追击,又有代北军想为李牧报仇而趁势拦路,于是也就小半个时辰的功夫,那赵葱甚至都还不曾彻底逃出战场,便被王翦追上一刀砍死。

  两位主将一死一逃,剩下的代北军不想做无谓牺牲,瞬间放下武器,所有人都选择了投降。

  至此,秦军伐赵最大的阻碍也被彻底排除。

  王翦当即命人整顿军队,除留下一部分人看守代北军外,剩下士兵全都跟着王翦一路疾驰进攻赵国南部,嬴政同时派遣大将李信从云中、太原出击,带兵进攻赵国北方,两位将领几乎不曾遇到太多抵抗,连下几座城池后直奔邯郸。

  不几日,王翦与李信便在邯郸与杨端和会和。

  一直在外掠阵的羌瘣同样领兵前来会和,四军合并,邯郸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那赵王迁被吓破了胆,甚至组织不起一点儿有效的反抗,为了活命竟命郭开等大臣前往秦军大营与王翦商议,决定主动打开城门投降,而条件仅仅只是饶他不死。

  王翦自然毫无异议。

  几个将军手下带领的士兵几乎都是他们的亲信,死了一个都要心疼好久,能和平接管邯郸自然不会拒绝。

  城门打开后,王翦立刻带兵入城。

  而后直奔赵王宫,杀死倡太后,俘虏赵王迁,抓捕所有赵国王室宗亲与朝中重臣。

  将赵王迁抓捕看守起来后,王翦又立刻派兵抓捕赵国权贵,抄没贵族大臣们的家财,同时将赵国百姓与奴隶登记造册,甚至按照嬴政意思命人给当初活不下去后抢劫了贵族落草为寇的百姓传话,只要能主动从山林中走出,便能赦免他们的罪责。

  现如今的山林猛兽横行,若非真的活不下去谁又会跑去山林?

  于是没多久,原本逃入山林的赵国百姓也都陆陆续续下了山,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期间也发生了一个意外。

  原本按照历史进程,废太子赵嘉会在邯郸被破后趁乱逃离邯郸,但因为秦国改变了做法,没有给予赵国贵族优待,甚至直接派兵围堵几个城门,只为防止众人携款潜逃,于是乎,原本有机会趁乱逃去代地自立为王的赵嘉竟在收拾好行李准备出城门的时候,被堵在城门口的大秦士兵抓了个正着。

  但也不是没有结局不曾改变之人,如在赵国灭亡一事中出了大力气的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