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三十三 大魏雄风安能在?(2 / 2)


形势十分严重,君臣焦头烂额。

当年道武帝驰骋草原、挥师灭燕,太武帝一统北方、饮马长江的气魄都消散在了河洛的紫陌红尘中。

皇帝暗弱,元乂弄权,满朝公卿多是尸位素餐之辈……大魏雄风安能在?

殿上,公卿大臣都低头默坐,年不及弱冠的元诩率先开口:“如今六镇叛军扰乱恒、朔二州,兵峰直指旧都(平城),朕恐先王陵寝遭到叛贼骚扰,卿等以为当如何?”

一众宗室闻言,纷纷坐直身子,毕竟是祖宗陵寝,肯定要重视的。

当然了,侍中以上的大臣本身也没有太多外姓,顶多三四人罢了。

吏部尚书元修义谏言:“臣建议委派重臣都督恒、朔、肆、汾、并五州军事,接替临淮王,剿灭六镇叛贼”。

元诩听到“六镇叛贼”四字,不动声色接过话茬:“去年年初,蠕蠕主阿那瓌举兵反叛,朝廷派陈留公(李崇)北讨,老将军回师之后上疏朝廷,请求改各军镇为刺史州,实行军、民分治。

朕以朝廷旧章、祖宗制度难改,不准其奏。谁料老将军此奏开启了各镇府户的非分之想,以至于酿成了今日的祸端。”

元诩话说的漂亮,但是话语之中的推卸责任之意再是明显不过了。

因为天子无错!

既然天子无错,那么错的人就必然是李崇了。

同样,李崇“销祸于未萌,制胜于无形”的良策也成了是诱发叛乱的缘由。

毫无疑问,元诩是个甩锅小能手。

殿上,李崇看着小皇帝稚嫩的面孔,不由得心灰意冷,想自己一生辅佐三代君王,上马征战、下马治民,战功赫赫、政绩显著,忠心耿耿,兢兢业业!

柔然阿那瓌反叛,入塞劫掠,如入无人之境,自己以七旬高龄带兵北讨,出塞越过大漠追逐三千里,不损大魏国威。

因见边镇府户仇视洛中,才上疏奏陈改镇为州,整顿边务,岂知朝廷竟将“首祸者”的罪名扣在自己头上。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李崇怒气填胸,昂首洪声道:“六镇距离京师一千多里,与蠕蠕毗邻接壤,子弟常为国家效死,然而自朝廷迁到洛阳以来,对边镇士卒、百姓的抚慰少之又少,士卒为将吏欺压,边镇军民对朝廷的感戴之心自然也就渐弱了。

当初臣提出了改镇为州之事,主要是为了让朝廷笼络北方诸镇民心,老臣万死也不敢引导他们作乱反叛!”

“不过既然陛下认为臣有罪,臣也不好再辩驳什么,臣请往廷尉府一行。”

廷尉府即最高人民法院,李崇之言,看似是揽下责任,实际上态度相当明确,也甚是激烈。

九个字。

我没错!

错的是皇帝你!

面对李崇咄咄逼人的气势,堂上公卿大臣大多俯首不动。

李崇一生,历治八州,五拜都督将军,可谓一代名将,堂上的酒囊饭袋又怎么敢出声。

元诩也被李崇得反将一军弄得骑虎难下,方寸大乱,不由看向皇姨夫元乂。

元乂眼观鼻、鼻观心,不理皇帝的眼色,坦诚讲,他也不知道该当如何,毕竟如今的朝廷还要倚仗李崇。

元诩又羞又恼,只好自己给自己找台阶:“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再多说也无意义,既往难追,朕只是说说罢了,陈留公不要放在心上。”

语毕,元诩转首面向群臣:“陈留公是皇亲国戚,国家柱石,器识英敏,德高望重,文韬武略不凡,因此,朕打算委任陈留公接替临淮王都督北讨大军,众卿以为如何?”

众卿还能如何?

连宗室三麟、名气极大的临淮王都兵败了,谁还有信心战胜叛军。

况且元氏宗亲大多爱好财货美女,不爱兵戈,因此,皇帝提议由李崇接替元彧的想法获得了一致认可。

尚书仆射萧宝夤等四位外臣也一致赞同:“陛下英明,陈留公领兵北讨,乃是众望所归。”

众人一致同意,但李崇却有小情绪。

李崇心中肯定是有怨气的,先是强行甩锅给我,又强行任命我为北讨都督,合着你们真把我当工具人了?

当然了,他本来就是工具人,这一点满朝公卿都清楚,只有他自己没有悟透。

面对众望,李崇又是一招以退为进:“臣谢陛下赦免了臣的罪过,不予追究,还让臣再次带兵北讨,这正是老臣报答陛下、将功折罪的大好时机。

可是老臣已经七十岁了,近来更是疲劳多病,北讨一事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陛下还是另择贤能吧!”

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

见李崇推辞,小皇帝眼珠一转,一本正经说道:“李信哪里能比得上王翦呢?国家有难,正该您这样的老将出马。”

马屁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整个大殿的时间静止了!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芳香!

众臣闻言,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各种彩虹屁砸向李崇。

一切都是为了不领军,不得不说,很讽刺。

李崇见皇帝、公卿将自己比作王翦,笑得合不拢嘴,理所当然的忘记了方才的不愉快。

君臣之间又恢复了往日的其乐融融,不过元诩心底也种下了对李崇的不满。

……

月中,朝廷正式下诏,任命李崇为使持节、开府仪同三司、北讨大都督,与抚军将军崔暹、镇军将军广阳王元深,领军一万北上,讨破六韩拔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