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2节(2 / 2)


  人到齐后,会议直接进入主题。

  先由技术总监阐述、分析了如何将集团现有的、已经成熟的军品生产技术转化为民用产品,尤其是用于减灾防雹的小型民用火箭设备。

  “研发和生产方面没有任何问题,我们现有的技术绰绰有余,而且不用再添置设备或者重开生产线,唯一要考虑的是成本问题。”技术总监翻到下一张ppt。

  “我们现在军品使用的包裹材料、控制系统、电机以及配件,都是目前能应用的,全世界最先进的,如果将这些运用到民品上,成本会很高。”

  军品是为了满足国--防需求,不用说,那一定是用最好、最先进的技术和原料,在国--防安全面前,成本几乎能忽略不计。

  而民用则不行,成本决定了价格,价格影响市场,市场影响利润,利润影响股东分红……

  中天足够成熟的技术实现军转民,但造出的东西如何实现盈利同样是关键。

  “有没有替代材料和同类产品?比如控制系统?”盛怀扬双手扣放在桌上,身子坐得很端正,眼神泛着精光,“我看过,公司现在几个拳头产品用的控制系统一半是进口,一半是自主研发,进口的成本比自主研发高近20多个百分点,那么民品能否换成全自主?”

  “理论上可以,但是……”技术总监顿了下,“自主的成本不一定会比进口低。”

  敲着键盘做记录的夏时初手指一顿,脑子里飞速转过几个数据和信息,慢慢明白了这话的意思。

  身旁的盛怀扬则是直接问出来,“自主的成本优势是源于政府补贴对吗?”

  技术总监看了看陈航,然后点头。

  为了促进进口替代,我国从上到下一直在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尤其是高精尖企业,研发投入每年都是以百亿为技。

  以中天为例,每年都能从各级政府、部门拿到补贴金。是这些补贴金冲淡了成本,造就价格优势。一旦除掉,那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夏时初暗叹口气,在电脑上敲下:“公司自主研发控制系统不具备同类竞价优势。”

  盛怀扬余光扫到她记录的内容,眼底闪过一抹赞赏的光。

  一瞬后,他继续发问,“如果更换控制系统无法实现成本压降,那其他呢?”

  技术总监沉默了,“其他能替代和压降的都是小钱,作用不大。”

  其他技术成员也纷纷摇头,表示无解。会场慢慢陷入沉寂,讨论进入了死胡同。

  盛怀扬轻轻捏了下眉心,唇线抿得平直。

  “是不是可以换动力系统?”一记清冽的男音划破了静默。

  所有人都齐刷刷地看向声音的来源,坐在陈航旁边的沈书周。

  技术总监率先发问,“更换动力系统?怎么换?”

  沈书周推了推眼镜,不疾不徐地道,“现在我们产品主要的动力系统是gt-47,更先进的是gt50系列,但4系和5系其实用在民品上都大材小用,完全可以换回3甚至2,这样成本……”

  “不行!”坐在技术总监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工程师立马打断他的话,“别说2和3,就是gt45以下的都拖不动啊,火-箭发不上去,再便宜也没用。”

  “箭头和箭身都换成轻量材料。”中天的技术团队还没说话,盛怀扬倒先开了口,“运载体和质量不同,发射高度、射程、离解速度都不同。”

  沈书周定定看向他,眼睛很亮,“对,盛总说得很对,民品的小火箭要搭载的是……”

  接下来的会议就变成了沈书周的“技术秀”,他讲得并不深奥,夏时初这个物理学得很差的人都能全部听懂,简单说就是杀鸡不要用牛刀,合适就行。

  在他的启发下,中天技术团队思路大开,不仅发现发动机系统可以降维度,还想到改进运载仓位置,直接实现在空中爆破,不仅节约成本,爆破的效果也更好。

  当年物理是夏时初最头疼的学科,尤其力学,当话题进入纯技术研讨后,她也进入了懵圈状态,倒是盛怀扬时不时还能插进话,加入他们的讨论。

  因为话题已经超出认知,她果断停了记录,决定等他们整理好技术报告她再复制进底稿。

  她保存好文档,抬眼看向沈书周,惊奇地发现,他和前几次见到的模样完全不一样,此刻的他,端端正正地坐着,语速不急不慢,语调沉稳有力,眼睛里散发着学术的光芒。

  这一刻,她突然意识到原来知识真的会令人褶褶生辉,闪闪发光。

  她被他身上那股属于知识的生机吸引得久久移不开眼。

  哒哒!两声清脆的声音唤回她的注意力,她偏头,发现了声音的来源,原来是盛怀扬用笔头敲了敲桌面。

  她望着他,不明所以。下一秒,一张纸递到她眼前。她微垂眸,看见上面龙飞凤舞的写着几个字

  ——注意力集中!

  第21章 小型征婚现场

  一场可行性讨论到最后竟开成学会交流会, 已过午饭时间,一群人仍讨论得热火朝天,最后还是陈航敲了下课铃, “先吃饭,下午继续聊。”

  陈航下午要去市里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没吃中饭便匆匆忙忙赶去西城。

  少了他作陪, 这顿中餐气氛明显随意许多。大家边吃边聊,也没有尽说工作的事。沈书周坐在夏时初旁边, 小声地和她聊着天。他老家不在西城,但是父母都在西大教书, 小学起便跟随父母来这里生活,算半个西城人, 加上有沈梦蝶这个“军师”, 起的话题很对夏时初胃口。

  是真的“胃口”,因为他一直在介绍西城的美食。

  “民俗街那家面还不是最好吃的吗?我听许助说很有名气的。”

  沈书周笑着摇头:“那家不错, 但还算不上最好吃,老西城人最爱的面馆在潼关路上,西大附近有家也不错。另外如果你爱吃臊子面, 就得去丰山区, 那边有家小面馆专卖臊子面,开了好几十年, 老板发面不用酵母都用碱, 臊子酱更是独门秘诀, 色香味俱全, 走到门口就能被香出口水……”

  夏时初咽了口口水,“有这么夸张?”

  沈书周笑笑,“梦蝶能连吃一个月, 她自己说,每年暑假能让她待在西城这口大火炉里唯一的动力就是那碗面。”

  夏时初莞尔一笑。沈梦蝶有多怕热她最清楚不过,读书时,宿舍没有空调,每年放暑假前那段最热的日子,这厮宁愿在教室趴一晚上也不肯回宿舍躺着睡。

  用她的话说,没有空调就是要她的命。能让她顶着酷暑去吃的面那一定是绝味!

  “离我们住的酒店远吗?”夏时初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