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基建高手在红楼完结+番外_106





  双文听他这么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皱起眉头,想了想说:“有私产便有私心,这任谁也拦不住的。”

  贾放听了,只管坐在原地冥思苦想。福丫将双文一拉,说:“三爷总这样,这会儿咱们最好别理他。”两个丫鬟便拎着食盒走了。

  贾放坐在原地,也不知道想了多久,突然一撑面前的石桌,站起身,说:“我怎么没想到?”

  双文随口说的一句话,竟然启发了他。

  他赶紧去找当初将桃源村整个儿作为封地封给他的时候,官府送来的那一本黄册还是鱼鳞册的副本,找到了就把册子整个儿在面前摊开,按照时间,一页一页地回溯,一直找到从前,也就是荣国公刚刚接手这桃源村的时候。

  此前他最经常使用的,就是这册子上最近的一页,因为这一页如实反映了桃源村的现状。但是他还一直没想过,在这之前,桃源村是什么样子。

  顺着图册回溯,贾放可以清晰地看出桃源村的村落与田地在一点点缩小。待他翻回十四年前,贾放发现当时桃源村的田亩格局,已经相当规整,四四方方的,不像后来,村民们在缓坡上又开了田,桃源村的田地变得东一块西一块,犬牙交错。

  贾放再将册子向前翻,册子上的印已经不是荣国公贾代善的私印了,是一个叫作“向奉壹”的人的名章。贾放不知道这个向奉壹是谁,只管往前看。

  他翻了数页,终于找到了自己想找的答案——“井田!”

  册页上的田地,很明显地呈现一个九宫格,田间有两横两竖两条道路分割,形成一个“井字”。

  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的土地所有制度,是一种土地公有制。也就是说,这一整片土地属于封建贵族所有,但是交与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庶民耕种田地,将一部分作为自己的口粮维持生计,余下的作为“公田”出产,都归属于封建贵族。

  贾放仔细回想:在这之前,桃源村的土地耕作制度确实与三代时的“井田制”如出一辙,耕者有其田,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连同上面附着的产出,都归属于封建贵族。

  但历史上的井田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提高,渐渐土崩瓦解。

  反观桃源村的田地,似乎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在最早的“井田”基础上,村民们渐渐地开垦出了周边的土地,这些土地形态并不规则,与方方正正的井田存在很大区别。这些应当就是村民们自己垦出的“私田”,后来登记在了鱼鳞册上,并且标注了开垦村民的姓名,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官府承认了这些“私田”的存在。

  而贾放大力推荐桃源村的村民发展第三产业,养殖鸡鸭牛猪,腌制稻花鱼,与外界进行交换,从某种程度上愈发推动了村民们“私产”意识的形成。

  “所以……桃源村的井田制也就要瓦解了。”

  贾放“啪”的一声合上册子,心里觉得好笑。

  他竟然无意之中成了桃源村的历史推动者?而且就因为这个原因,桃源村的村民告别了过去一心为公的淳朴美德,导致他自己的队伍也不好带了?

  “这好歹也象征着生产力的进步嘛!”贾放自我安慰了一下。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数个朝代都出现了士大夫阶级的呼声,希望能恢复三代时的“井田制”。“井田制”在士大夫们的眼中,象征着纯洁的思想道德,毫无私心,与世无争的心态。

  与这种恢复“井田制”相呼应的,是陶渊明笔下那“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桃花源。

  但桃花源终究只是个乌托邦,桃源村则必须得到发展。

  贾放一旦把这些都想明白,他立即不沮丧了,反而有了动力。既然时代变了,村民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也就不想着以前指哪儿打哪儿的好事了。

  村民们不是觉得上学没好处吗?那就拿出实实在在的好处给他们看,就比如说,去上学的娃儿——管饭,送娃上学的家长——发奖状……总之让他们知道这是能光宗耀祖的事。

  至于那些实际的困难么,他也不是不能折中让步。比如说,可以安排农忙时学塾只上半天学,放半天假,农闲时再上全天之类……

  不过这样一来,桃源村的科教发展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发展战略,无法一蹴而就。

  饭要一口一口吃嘛!贾放心想,不过万一老天抽风,哪天给他空降一大批科教人才呢?

  他暂且将这些事都放在一边,就去检查潇湘馆的修复情况。

  大观园里的工人们早先已经将潇湘馆倒塌的房屋部分清理干净,现在正搭了脚手架,将没有倒塌的上房东屋小心拆除。

  贾放嘱咐过他们要小心些,因为考虑到倒塌的屋内可能还保存着一些重要物品。

  贾放心里想的是书籍,小工们却总以为他们能在这里找到金银珠宝,无论从砖缝里找到什么,都恨不得看一看,吹一吹,啃两口……因此工程进度略慢。

  “三爷,三爷,您快来看!”

  突然有个小工叫来了贾放:“那里,那里好像有些东西。”

  小工伸手一拉贾放,贾放便敏捷地爬上了脚手架,顺着小工的指点看去。小工指着潇湘馆屋顶下面,东面山墙跟前。

  屋内没有照明,光线昏暗,贾放眼前一片影影绰绰地,看不清楚。

  “那是什么?”贾放问。

  “看起来像是架子——博古架!”小工依稀辨认出了眼前的东西,顿时兴奋起来,其他人闻声也涌过来。贾放此刻仿佛置身考古发掘现场,有什么了不得的宝贝即将出土。

  谁知有人瞅了半天叹息一声:“完了,都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