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陈郡谢氏第18节(1 / 2)





  秋姜心里也知道不该再耽搁,夜不归宿,那可不是好玩的,要是在外逗留被武侯羽卫逮着了,那就更加不好玩了!

  傍晚街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只有寥寥几个烊归的小摊贩,推着板车着急地赶路。四周很安静,只有他们的脚步声落在地上发出的细微声响。元晔在她身旁道:“都灵算是富饶之地,晔到过陇川、西北一带,那里土地贫瘠,又常有夷狄扰民,百姓苦不堪言。”他的声音有些惆怅,又有些不忍和无奈。

  秋姜见前面的老翁携着垂髫童子艰难地赶路,面瘦肌黄,看着三餐不继,也心有不忍,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晔微微一震,低头看她。秋姜自知失言,也停下了脚步,抬头见他这样直勾勾地望着自己,忙道:“三娘是听一位士人说的。”

  “三娘子有过远游?”他诧异道。

  “不曾。”秋姜低下头,想着措辞,“那位士人是家翁知己好友,三娘不过有幸听过他讲学,略知一些见地策论。”

  “如此也极为难得了。”元晔单手背负,忽然有些怅惘,“世间女子,再无文成太后。”

  文成太后当年和文帝一起改革,力排众议,以铁血手腕执政,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更将柔然高车击退于关外,诏书中以“朕”自居,朝野上下,无不畏服。可以说,如果没有文成太后,仅凭文帝一人是难以将汉化政策贯彻到底的。

  虽然北魏女子地位高,还是有很多男人看不起女人。文成太后在世时面首众多,汉门大儒抨击她的无数,想不到李元晔居然这么推崇她。

  秋姜道:“世人晦其淫~乱,君侯以为何?”

  元晔仰头大笑:“是非功过,自在人心。若无其善举,吾恐我等北地之人,如今仍是披发左衽,尚未开化。”

  秋姜也笑道:“说的好。那些所谓的大儒,自诩忠义高德的伪君子,一于社稷无功,二对疆土无助,却只知否认太后功绩,抓住她的私德多加抨击,此等废人,尸位素餐,皆为梁上君子,无能鼠辈,三娘弃之厌之。”

  元晔不料她说话这么直白,实在刮目相看。

  秋姜也觉得自己过于激动了,捂住嘴,四下观望,见没有旁人才在心里稍稍松一口气。

  元晔宽慰一笑,低头望着她,竖起的食指悄然点在唇上,轻声道:“今日之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秋姜道:“是这个道理。”又实在好奇,问道,“君以为,竹林七贤,若何?”

  元晔笑道:“三娘已然说过,何必问我?消极避世,是懦夫所为。”又轻声道,“晔虽敬重家师,类此政见,却不敢苟同。”

  后面的话被风吹散了,几乎微不可闻,秋姜却听到了,一时愣在那里,不知该怎么评价。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一样,只要不以己度人,她也不能说谁对谁错。

  王恭有这样的徒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后来天色愈加晦暗,也不见雨势有收止的趋势,元晔便去街边买了一把油纸伞。本来不大的伞,他们二人撑着倒是正好。元晔笑言:“三娘应快快长大。这个头,还不如我家六娘呢。她与你同龄,身高虽不及你,却不若你这般羸弱。”

  秋姜玩笑道:“时人皆以瘦弱为美,怎么郎君见解,竟如此独到?”

  元晔浅笑。

  路边栽种两三棵榆树,槐树却是成荫,细雨中尤显苍翠。水流越来越急,却终究是百川归纳,汇入道旁水沟,沟外是各坊坊墙,隐隐可见茂密的山林间矗立二三钟楼。此处是都灵贵族富豪集聚地,沿途走来,宅院林立,寺庙道观比比皆是,层甍反宇,飞檐斗拱,图以丹青,色以轻素。

  约莫半盏茶时间,秋姜远远地见到了自家的朱漆大门。那门宏伟,台阶两旁列着两排兵器戟架和诗书石像,还有几个衣着鲜亮的甲士和豪奴看守。

  元晔停下步子,将手中油纸伞递给她:“晔不便再送了,女郎徐走。”

  秋姜道:“多谢相送。”转身往侧门而去。

  元晔目送她远去,直到有仆人过来开门,几个丫鬟婆子簇拥着她进去了,才收回目光。兰奴撑着伞过来找他,给他披上油绢纱衣,望着他欲言又止。

  元晔淡淡道:“走吧。”

  第028章 草堂求学

  028草堂求学

  “娘子可回来了,奴婢与青娘子、锦书阿姊差点就报了县官。”孙桃拉着她的手一路埋怨道。

  秋姜也一路笑着打趣她:“如今为何又没报?”

  孙桃道:“还不是怕累了娘子名声。”又左顾右看,伸手遮住半张脸,神秘兮兮道,“青娘子说的,传出去对娘子名声不好,这事连太夫人、主母、郎主都没敢告诉。”

  秋姜嘉许地刮了刮她的鼻尖:“你个多嘴多舌的小婢子,总算没给娘子我惹祸。日后啊,多听青鸾的话,娘子我保管给你许个俊俏点的小郎。”

  孙桃嘴里不依,一直撒娇到院内。待她去了,青鸾笑着上前道:“娘子也该管束一下了,这样野的性子,保管不出意外。”

  “我省得的。”秋姜望着这小婢欢欣雀跃的背影,由衷开怀,抬袖掩了微笑去。

  冬日入学虽是此地旧俗,每年的三四月却是士子士女求学的盛季,但凡有大儒名士在某地结庐暂歇,便有数之不尽的向学之子慕名而来,登门求拜。王恭和谢远二人在东郊太罗山暂居的消息一经传出,各地士子不远千里前来求学,原本罕有人迹的太罗山也愈发热闹起来。

  王恭祖籍徐州琅琊郡,本是琅琊临沂人,是琅琊王氏直系一脉嫡系子孙,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南渡长江,迁居至会稽山阴一带。南朝刘宋、萧齐乃至南朝萧梁前期,此地大多数时候为南朝属地,但因位于南北交界的重镇,贯通四州,扼守中原,又濒海而立,素来是战时必争的险要之地,每有南北征战爆发,必然首当其冲,到了元嘉时期,一度又被北魏攻占。王恭当时年幼,便随着叔父一同到了北朝出仕。后来,他厌恶了官场,看淡了名利,便辞官归隐,与谢远一同周游各地。

  自东晋八王纷争以来,战争频发,政权更迭频繁,又因门阀之风盛行,时人皆重家族而无国域之分。像王恭与谢远这样闻名遐迩的名士,无论南北两地的士大夫还是庶民都极为推崇。所以,来太罗山求学的不止北地士子,更有不少渡江南来的文客,一路结伴,言诗作赋,将书香文墨的大雅之风带到四方人家。

  琅琊王氏是儒学世家,素来秉承孔夫子“有教无类”的宗旨,只要诚心向学,无论男女老幼、士庶之别、束脩多少,一律接纳。

  秋姜在谢氏的学堂内与人龃龉结怨,也不耐天天与一些小姑争论,在谢衍的允许下,三月初旬便乔装一番入了学堂,如今在“天”字号草堂就学。这便是古代的“快慢班”了,天字号草堂聚集的多是士族子弟,对应的则是地字号和黄字号了。这倒不是先生偏心,这个年代,绝大多数资源掌握在士族高门手里,寒门子弟想要获得丰富的知识实在太困难了,哪怕资质出众,同等条件下也难以和士族子弟相比。

  太罗山是盆地,四周高而中间低,冬暖夏热、降水丰沛,谷中四季常春,花木斗艳,中间低洼处有一条明亮如镜的小湖泊,风景极为秀丽。久而久之,士子们便不在简陋的草堂舍内住宿,沿着湖泊建起一幢幢高脚木屋,既防潮又可抵御蚊虫。

  天字号草堂的学生大多住在东岸,出身士族,房屋构建极为奢华,地字号次之,位于西面,而黄字号学子大多是寒庶子弟,基本缩在最简陋的南边角落里,有的只搭了几个草舍。

  现在不过是初春,谷中却非常炎热,这日休假,秋姜便只着了薄薄的一件大袖衫躺在木屋内纳凉。室内竹帘低垂,将窗口的阳光切割成密密的长条儿,只余些许光亮影影绰绰地落在昏暗的地板上。锦书和孙桃一左一右给打扇子,有时窗外也卷起风,将一溜儿竹帘子吹得啪啪作响,旋转地碰撞在一起,声音像极了遥远地方传来的风铃。

  她这样闭着眼睛翘着腿儿摇晃,慢慢地仿佛要升起来,到了梦境里。有人为她煮茶,茶色酽酽,送来淡淡的香。这样妄想着,情不自禁就笑出声来,冷不防肩膀被人拍了一下,她骤然惊醒,抬头便见孙桃在她头顶好奇地望着她:“娘子做什么美梦呢,笑得这么开怀?”

  她早收了手里的扇子,也不知偷懒了多少时候,秋姜心里更恼怒被她打断:“你总是这样没大没小?主子休憩也敢打扰?”

  孙桃有些委屈,指指隔着重重帷幔和门帘外的长廊大声道:“有人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