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第323节(1 / 2)





  明远听了便突发奇想。

  “向华,能不能将我引见给李秉常?”

  向华:……?

  *

  当晚,国主李秉常的晚餐桌前,多了一名眼生的年轻侍从。

  因为这人的眉眼生得实在是太好了,李秉常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明远见秉常桌上的餐食酒菜一一布好,将手中的托盘一收,就要退下去。

  向华刚好在李秉常耳边说了两句什么。

  秉常明显有些震动,立即抬眼望着明远,眼神中竟流露出几分兴奋。

  “你……阿华说你是个汉人?”

  向华在西夏的名字是“向讹华”,而秉常很亲热地唤他“阿华”,可见向华说的没错,他与李秉常确实走得比较近。

  明远低下头,似乎不敢面对夏主的眼神。

  但他无声地点了点头。

  于是秉常突然开口,用字正腔圆的汉话对明远说:“你……你能换上华夏衣冠让我看看吗?”

  第308章 全天下

  官家赵顼深夜在勤政殿召见宰辅。

  此刻他面前平铺着一片巨大的立体舆图, 木板上由高手匠人用软陶泥堆叠成山川起伏,并且尽量用“飞鸟图法”测距, 以求精准。

  只不过, 此次宋夏之战,大半发生在西夏境内,因此这片立体舆图使用宋代以前的古老舆图制成, 很难说它精准不精准。

  赵顼一面看着舆图,一面与王安石与王韶随口交谈。不多时, 皇帝的一对眉头便深深蹙起。

  王韶却根本不以皇帝的心情为然, 毫不客气地往下说:“鄜延、河东两路,拿下银州、夏州已是极限。这两路面前是八百里瀚海, 党项大军撤走时破坏了所有水源。种谔、李宪即便有心直捣灵州, 也不能不为麾下士卒多考虑几分。”

  也就是说, 五路伐夏,有两路肯定是到不了灵州城下了。

  “泾原路与环庆路,陛下前日里已下令由高遵裕节制刘昌祚, 但高遵裕之上,再无主帅可就近节制调度。一旦出现对刘昌祚有利的战机……恐怕刘昌祚无法放开手脚施展。”

  王韶这就几乎是在公开批评赵顼处理失当了。

  此次五路伐夏, 赵顼并没有在军中设立一名主帅统管全局, 而是由他这个皇帝坐在汴京城中坐镇。

  战局远在西北,战报用急脚递送往汴京, 单程最快也要五天。因此赵顼作为实际上的“总指挥”, 无法对战场上的变化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

  因此赵顼才临时起意, 让泾原、环庆两路的统帅之间确立节制关系。

  谁能想到这在宰辅们看来, 竟是不妥。

  赵顼心头恚怒, 皱眉道:“王卿的意思是, 高遵裕会为了一己之私, 而置国家大义不顾,随意压制刘昌祚,从中作梗吗?”

  高遵裕是外戚,是高太后的族人。赵顼这样做也是为了给母后的家族一个靠军功晋升封赏的机会。而熙河开边时,王韶也曾与高遵裕合作过。现在看来,王韶竟这么不看好高遵裕吗?

  面对赵顼的诘问,王韶一点儿都不在意——反正宋朝敬重士大夫,无论王韶说了什么令天子不高兴的话,只要他说得有道理,天子就没办法找他的茬儿。

  于是王韶继续拱手道:“臣在边军中多时,深知争功诿过,乃是人之常情。”

  王安石也在一旁敲边鼓,沉声道:“毕竟……这是灭国之功啊!”

  赵顼呆住,木然望着舆图,看了良久,似乎想要逃避这个话题似的,将视线转向了最西面的熙河路。在这里,种建中将率军从洮水一带突出,协同归顺大宋的蕃部义勇一道北上。

  这是一路奇兵。

  但是它距离灵州城的距离也最远,要将粮草辎重与火器尽数运抵灵州城下,是极难完成的任务。

  相比之下,这一路宋军到兴庆府的直线距离反而更近些。

  赵顼想起被赋予这一路重任的种建中,他是众将中年级最轻,资历最浅的。如果泾原、环庆两路有什么差池,熙河路多半也难有所作为。

  想到这里,赵顼颓然坐了回去,长长地叹息了一声。

  *

  水砦。

  向华以一句“安全起见”,劝住了李秉常。

  李秉常顿时流露出郁郁寡欢的神情,但是他接受了向华的劝告,没有再要求明远换上汉人的衣冠。

  毕竟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在兴庆府侍奉他的贴身宫女,只因为叫了他一声“官家”,就被梁氏杖责而死。

  他李秉常,只是个空有其名的西夏国主,现在又是被软禁在水砦中,的确是要谨言慎行啊。

  被扫了兴致的夏主低下头,默默无声地吃过晚饭,随意挥挥手,要明远将他面前的餐具饭食都撤下去。

  一旁守着的向华身体微微一动,但随即记起了自己现在的身份——西夏王室卫队总管罔萌讹的亲信,而明远,才是那个需要动手清理餐具,满足秉常要求的小侍从。

  于是向华硬生生忍住了动作,投向明远的眼神便写满了歉意。

  明远却完全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