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第26节(1 / 2)





  明远听说了对方的评价,顿时感到有点无语。

  他感觉横渠弟子在长安城中的风评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以前人们提起张横渠的弟子,还会说说“好学”“博闻”“尊师重道”之类,现在估计还得再加上两个字——“有钱”。

  好在不久横渠弟子们就要随老师迁去凤翔府了。他一个人的名声也就不至于“连累”同窗们。

  将交易过户的事都交给专业人士罗寿办理,明远便专心泡在刻印坊里,整日和工匠们待在一处,观摩他们印制书籍。

  “小郎君……东家,您小心些,这里油墨最多,千万别弄脏了您的衣裳。”

  明远却一点儿也不以为意,指指手臂上戴着的袖套:“这个耐洗,不怕脏。”

  他说话的时候,袖套上四个形状奇怪的图案似乎闪了闪光。但工匠们都只当是反光,都没在意,继续给明远讲解平日里印制书籍的工序。

  “每一幅版面制好之后,便在板上刷一层墨,将白纸覆盖在板子上,再拿一把刷子在纸背上轻轻揉刷,这书页便印好可以揭下了。”白管事给明远做着介绍,而资格最老的工匠正在为明远当场演示。

  明远却托着腮帮子沉思起来。

  人们见他表情严肃,都不敢轻易开口,怕打断东家的思路。

  谁知过了片刻,明远拧着眉头开口问:“也就是说,每印一张纸,就要现雕一副版,是吗?”

  原来东家愁的是这个。

  作坊里的工匠们顿时都挺着胸站了出来。其中一人大声说道:“东家放心,东家要印什么只管吩咐。我们哪怕是连夜赶工,都能给您赶出来。”

  他们为了向新东家表决心,一个个脸上都露出了坚毅的表情:为了新东家,加班多久都没问题。

  明远却回过头,皱着眉,微微嘟着唇,郁闷地问:“你们难道都不用‘活字印刷术’的吗?”

  “活字?”

  工匠们相互看看,全都傻眼了。

  第25章 十万贯

  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是的印刷工匠毕昇发明的, 但是宋时却并未广泛使用。

  但这对于明远来说属于知识盲区——他哪里知道印刷术的具体应用时间?……他就只知道毕昇。

  现在倒好,面前的工匠们一起用崇敬的眼光望着明远,等待这位博闻广见的“横渠弟子”为他们指点什么是“活字”。

  明远只得一步步地解释他到底想要做什么。

  “我想要印制一些半尺见方的单张, 用作宣传单,或者叫小广告, 用来为城中一些店铺生意广而告之。”

  白管事和工匠们表情各异:

  有些人在想:原来这就是“小广告”;

  也有人在想:这……不大像是横渠弟子的所作所为啊!

  明远对大家的表情一点儿也不在意,随口说:“帮助这些店铺广为宣传, 店铺的生意蒸蒸日上, 便可以雇佣更多的人手, 也能向国家缴纳更多的税金;国库殷实了, 边塞将士们便可多得些补给马匹,也能够多筑寨堡, 挡住党项人的滋扰……”

  众人:!

  他们都没有想到,小小的一张“广告”, 竟能有这样的影响。

  管事与工匠们眼神顿时又都恭敬起来,心想:不愧是横渠弟子——大格局!

  “另外官府最近有些新政,需要向百姓们解释清楚才好推行的。这种宣传单是比较好的解说方式。”

  这也是明远从昨夜开始思索良久,想出的办法。

  “青苗法”要顺利推行下去, 同时百姓的利益也不被损坏, 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在民众之中广泛宣传, 让他们清楚“青苗贷”究竟是什么东西。趋利避害是百姓的本能,但要在彻底了解的前提下。

  横渠镇两位舅舅那里,自然没有问题。舒家两位一定能把准确的信息带到地方上。

  但是其它地方怎么办?

  按照薛绍彭所说,如今党争激烈,地方上好多官员也在观望, 有些支持“青苗法”, 有些不太热衷。他们未必乐意将这些内容细细地解释给百姓知道。

  但如果能让民间自发主动地去了解“青苗贷”呢?

  明远因此越发地确定:刻印坊在他手中, 会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工具。

  但前提是他要让这座刻印坊变得更灵活,更有效率。

  因此他向工匠们解释:“‘活字’就是把雕版上那么多字拆开,做成一个个单字的字模。需要用的时候再按顺序排好,涂墨印刷。等到用完,这些字模可以拆下来,下次排版的时候再用。”

  一言如石破天惊。

  工匠们的表情都像是他们在睡梦中被惊雷惊醒。

  然而惊醒之后又是迷茫。

  明远说得好简单,但是有经验的工匠们仔细一想,全是问题。

  活字用什么材料来做,做完后排在一起,如何能保证平整对齐,用完后再如何拆下来……

  一时间工匠们全都在愁眉苦脸,白管事也叹着气说:“小郎……东家这说得也太难了吧?不如还是让他们每天多干点儿,干久一点儿。”

  打工人嘛,加加班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