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多子多福(清穿)第22节(1 / 2)





  老九完全听不进他的抱怨:“你不想要银票,给我啊!我做生意刚开始不久,各处关系都要花钱打通,正是缺钱的时候呢!”

  老十附和:“哥哥我也挺缺钱的,你要看不上五万两银票,其实也可以转送给我,哥哥我的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

  身为皇子阿哥,即便生母已逝,他背后也还有钮祜禄一族的供养,怎么也不可能走到家里揭不开锅的地步。

  但钮祜禄一族这一辈没多少成器的子弟,又要顾及自己一大家子人,能给老十胤俄的支持也有限。再加上胤俄自己文不成武不就,也没什么营生,还要养一大家子人。

  若想维持以前的生活水平,确实略显捉襟见肘。

  十四刚成婚,还要过段时间才出宫呢,自然不懂两位哥哥的“辛酸”:“只是五万两银票,你们何至于这般作态?当初出宫建府,汗阿玛不是给了二十万银吗?”

  老九老十面面相觑,竟有些羡慕十四的天真。

  当然,他们更羡慕十四有一个愿意给钱的嫡亲兄长。

  老九叹气:“你当二十万两银子在京城能用多久?等你与弟妹搬出宫,虽然内务府会给你指派伺候的奴才,但奴才以后全得你自己养,月银也得你自己给,府上众人的衣食住行,也全都要你自掏腰包。这还不算,你总得出门交际,联络亲旧,发展势力吧?这些花销难道你还敢找汗阿玛要?”

  老十奇怪:“远的不说,光是你在宫外的府邸,不就要花掉好几万银子吗?”

  十四震惊了:“那府邸不是内务府建造吗?我怎么还要给钱?”

  老九老十对视一眼,稍一细想便明白了缘由。

  老九拍了拍十四的肩膀:“你在府邸选址后,是不是就没再关注,把所有事情交给了德额娘?”

  十四点头。

  老十羡慕不已:“这就是了,德额娘定然为你出了不少私房钱。”

  见十四还是不懂,老九为他解惑:“咱们出宫之后住的府邸虽说全权交给了内务府建造,汗阿玛也说了一应材料家具等都由内务府出,并不要我们出钱,但那全是按照礼部规制来,内务府那帮子人为了不出错,也为了省钱,用的材料与家具、装饰、甚至府邸格局布置等全是内务府库存中那些无甚特色的,你若想住得舒心,还得自己花钱补足差价,让内务府的人重做合心意的。”

  若非惠妃宜妃提点,他们只怕要等府邸建好搬出去后才会发现住得不舒心,到时换掉各种家具摆设等可要花不少冤枉钱。

  十四眨眼:“我偶尔去看过,内务府改建得还不错啊?”

  老十笃定开口:“你去问问德额娘,她必然出钱出力不少。”

  老九插嘴:“等你出府就知道了,外面处处要花钱,二十万两银子看着多,实则用不了几年。等用完后德额娘若有私房给你还好,若没有,你就得想法子另寻一个赚钱的营生了。”

  可皇子这身份虽然尊贵,却也有不少限制。

  不然老九即便喜欢做生意,也不可能冒着被御史弹劾“与民争利”以及汗阿玛不喜的风险去当商人啊。

  说到底,还是选择太少。

  又或者说,除了做生意外的选择,根本没办法带来太多进账。

  他又不只要养自己一家子,还有八哥、老十呢。

  十四傻眼了:“出宫后的生活这么难?”

  老十怜爱地看着他:“不然你以为?好几百号人要养呢,皇子家也没余粮啊!”

  所有皇子中,怕也只有可以从内务府拿钱的太子不缺钱了。

  十四突然就后悔把银票还给胤禛了。

  但后悔也晚了。

  胤禛收到银票后,顿时面露喜色:“这五万两银票给胤禵就是打水漂,还回来我能做多少事带。”

  然后,五万两银票全花出去了。

  除了太子和还未出宫建府的小阿哥,谁又不缺钱呢?

  第29章

  但此事对胤禛最大的好处还不是这五万两银子,而是打从十四将银票还给胤禛后,所有人都知道,胤禛和德妃、十四撕破脸了。

  若不撕破脸,胤禛怎可能向康熙告状呢?

  要知道在所有皇子当中,除了地位一骑绝尘的太子外,就属胤禛地位最高,也最得康熙宠爱了。

  因为胤禛不但是先皇后养子,还曾被康熙亲自抚养过几年。

  胤禛出生的时间比较凑巧,那时候康熙刚摆脱了接二连三的丧子丧女之痛,靠着将大阿哥与三阿哥送到宫外给自己的心腹大臣养育,并亲自养育太子等手段,才终于养活了三个儿子。

  他出生那年,正好老大年满六岁(虚岁),该回宫到上书房读书了,于是就没有被康熙送出宫给康熙的心腹大臣养育——

  要知道,老三胤祉也就比他早出生了一年,就没能留在宫里。

  虽然他刚满月就被抱给了佟妃,但佟妃不但比如今的德妃地位高,还比她更得宠,胤禛在佟妃宫里不但生活水平颇高,还能时常见到康熙与太子。

  经常见面,加上宫里又只有三个皇子,老大还整天在上书房读书,胤禛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康熙的宠爱与太子的喜欢。

  等到胤禶出生,不及序齿就夭折,伤心的康熙对胤禛便倾注了双倍的疼爱。

  之后几位皇子,老五出生不久就被抱给了太后,老六早产病歪歪,老七出生带残疾,老八生母身份低微……

  一直到老九出生,康熙才愿意将放在太子与胤禛身上的注意力转移过去。

  但这时候,胤禛又到了入上书房读书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