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大秦始皇后第273节(1 / 2)





  但官署早已经接到了龟兹王的命令,并不将百姓的闹腾放在心上。

  龟兹王都说了,其他国家的人口不如他们多,土地不如他们肥沃,种植出来的瓜果与养殖出来的牲畜也不如他们的肥美,秦国那些工厂迟早会回到龟兹国的怀抱。

  他甚至表示,若是秦国工厂真的离开了对龟兹国还是好事儿,因为他们就可以自己开工厂,赚更多的钱财——

  反正那工厂里面干活儿的一直是龟兹国百姓,到时候想开什么厂就直接将以前在工厂内工作的百姓招收进去就是,难道还怕生产不出那些看起来就格外简单的商品?

  他们甚至在确定了林阡等人真的会“搬走”之后,立刻派人找到了那些工人,提出可以提供工作岗位给他们,只要他们可以如以前一般工作。

  张良得知此事后,找到了林陌:“你难道不担心吗?”

  林陌失笑:“张廷尉没有到工厂去过,并不了解里面到底是什么情况。相信在下,即便龟兹国的王将原班人马都招收到工厂当中,也没办法生产出一样的产品。”

  “就算生产出来了,效率与成本也不可能让他们满意。”

  “再者说了,做生意想要赚钱可不只是简单地将商品生产出来就行了,只是生产商品,说不准反倒会亏钱呢。”

  张良听林陌这么一说,竟对那工厂生出了几分好奇。

  但可惜的是,工厂如今全面停工,他即便是好奇也不能进入其中观看了。

  -

  在龟兹国国王贴出布告,告诉百姓朝廷会另外开工厂,并愿意将所有人都招收进去的时候,原本有些民怨沸腾的局势也被控制了下来。

  说到底,百姓只要能活下去就够了,对于给谁工作并不在意。

  林陌却对此不以为意——

  她早已料到了这个局面,故而根本没放在心上,反倒仍旧按照原计划带着所有秦国人,包括张良及其带来的人去了龟兹国的邻居家。

  林陌甚至说话算话,又在那邻居家开设了好几个工厂。

  而就在他们前脚刚离开,那龟兹国的国王便迫不及待地将工厂开了起来,然后将工厂里面的工人全都招收了进去。

  一直到这个时候,被贪欲蒙蔽了眼睛的龟兹国国王都一直认为秦国离开对他只有好处而没有任何害处,甚至因为自己头上少了一个可以对自己做法指手画脚的人而兴奋不已。

  为了赚到更多的钱,龟兹国国王甚至联合了所有贵族,不但将林陌等人之前开设的所有厂子都开了起来,还直接将这个数量翻了一倍。

  所有人都做着即将赚更多钱的美梦。

  但不过半个月,美梦就变成了噩梦——

  因为在半个月之后,工厂的负责人便找到他们汇报情况,告诉了他们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大部分工厂即便将所有工人都招了进去,也根本没办法生产出同样的商品。

  就比如肥皂,在蒸汽机发明出来之后,一开始的搅拌与加入原材料的部分便全部由机器取代了,工厂内的工人根本就不知道原材料是什么,只能由工厂采购的清单知道,其中应该有动物油脂与内脏。

  但除了动物油脂与内脏,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还需要加什么。

  他们甚至直接将两者全部打烂混合到了一起。

  除了肥皂之外,水果干也出现了相当大的问题——

  制作水果干与果脯等等商品,除了最开始的去核需要人工外,之后的切片、切块与蒸发水分等等都有专门的机器。

  他们倒是知道该怎么做这些东西,但若采取原本的工艺制作,无论是前期的切块切片需要增加人手,还是后期的砍伐树木加快水分蒸发的速度,亦或者直接晾晒所需要的时间,对商品本身而言都会增加成本。

  而只要商品的成本增加,那要嘛就只能维持原价自己忍受利润的减少,要嘛就只能涨价失去价格优势。

  受影响最少的,竟然还是毛衣厂——

  纺织厂都不行,因为他们手上仍旧没有各种新奇高效率的机器。

  但偏偏,毛衣厂是利润最低的一门生意。

  最可怕的是,龟兹国的国王在负责人问了一个问题之后,突然意识到了这毛衣厂生产出来的毛线与毛衣,极可能根本就卖不出去。

  因为……

  “大王,这些厂子里面生产出来的商品以往都是送去秦国售卖的,如今我们准备送去什么地方卖呢?”

  是啊,秦国肯定不会再购买他们国家的商品了吧?那这些东西准备卖到什么地方?大食?天竺?

  龟兹国国王一下就蒙了。

  他意识到,自己如今做的所有事情除了花钱外根本就不能为他积累财富,甚至于,继续这样下去自己赔进去的钱财还会更多。

  为此,龟兹国国王搞了一个骚操作,一边将其他工厂卖给大臣与贵族,一边降低百姓的薪酬与待遇,总之,用尽一切办法将自己的亏损转嫁给别人。

  但别人也不是傻子啊。

  除了最开始不设防花钱买下了工厂的大臣与贵族,其他人见他如此着急地甩卖手中工厂,自然马上就知道了其中有鬼,根本就不上当的。

  百姓倒是没办法拒绝他的降薪,但……

  他们可以直接辞职啊!

  又不是签了卖身契,只要舍得了工钱,自然可以想走就走。

  于是很快,那些工厂当中便有将近一半的工人选择了辞职,而剩下一半当中,又有大半因为工厂的倒闭而直接事业,最后还在工厂内工作的人竟然只有不到两千而已。

  这两千还是因为家中实在困难,不愿放弃丝毫收入的穷苦人家。

  但即便如此,随着他们为了控制成本不但继续降低工人酬劳,还直接增加了他们的工作时间之后,这些人也大多选择了从工厂内离开——